Skip to main content
  1. Posts/

读《众病之王:癌症传》有感

··95 words·1 min·

刚读完 《众病之王:癌症传》(英文名字叫《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: a biography of cancer》),“意外”发现这本书是一本的融合科普与历史的精品图书。

这本书是一位名为「悉达多•穆克吉」的印度裔肿瘤医生写的,该书曾获得 2011 年普利策非虚构小说奖。主要讲述了人类对抗癌症的历史,从蒙昧时代的粗暴手段,到现代科学一点一点揭开癌症的本质,使用基因技术治疗癌症,其间也串联了很多有机化学,基因,疾病等概念的科普,介绍了很多发现背后的故事,例如幽门螺杆菌的发现,艾滋病的出现等。初看的时候,觉得还有一些枯燥,看了一段时间,觉得这本书写的太精彩了,像小说一样荡气回肠,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气质,融合故事性与科普性,吸引我读下去。

看了此书,有一些想法。科学研究并不是光靠计划就能计划出来的,存在一定偶然的成分,有一些抗癌的化疗药物的发现,就是意外的发现,例如芥子气,本来是用于战争的化学武器,科学家意外发现芥子气可以降低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,于是芥子气被用来治疗癌症。有时候科研并不是能够计划出来的,面对未知,需要不同的尝试,我们应该容许科研人员进行尝试,而不是事先让他们定好所谓的计划,这样出来的科研都是什么科研?

另外,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,在书中,作者也多次强调了这个问题,无论是评估全国范围治疗癌症的各种措施是否有效,还是评估某种物质是否具有致癌性,抑或是某种药是否对癌症治疗有明确的作用,都需要客观科学的评估。科学工作者需要对最新的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都非常敏锐,有可能快速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新思路。同时,不同的学科,如癌症的理论研究,癌症的实际治疗,基因科学,甚至物理,化学专家,还有数学家,计算机科学家需要合力研究癌症的治疗。

最初,当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不清楚癌症的致病原因时,一些外科医生希望通过大面积切除肿瘤以及周边的人体组织,来阻止癌症的复发,有的医生进行的切除手术甚至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,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乳腺癌的治疗。但是,很多时候,这种疯狂的切除手术并不能阻止癌症的反弹。这些医生不明白,癌症可以局部癌症和转移性癌症,如果癌症细胞已经转移到其他地方,无论多疯狂的手术切除,都是无法治愈癌症的。如果对癌症的认识仅停留在经验层面,就会出现「盲人摸象」一般的认识,所有的认识都是漂浮在表面的,因此会出现无法解释的矛盾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癌症的病毒致病学说,1910 年 Peyton Rous 发现一种病毒可以导致肿瘤的出现,这种病毒被命名为 Rous sarcoma virus(Rous 肉瘤病毒,简称 RSV),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癌症可能是由病毒导致的,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吸烟的人患癌症的风险大大增强,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,科学家发现 RSV 是一种神奇的病毒,在一般的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 DNA -> RNA -> 多肽,但是 RSV 病毒存在另外一种遗传信息流动方向: RNA -> DNA -> RNA -> 多肽,因此 RSV 被称为 逆转录病毒,RSV 逆转录形成的蛋白质阻塞了人类正常的细胞有丝分裂调控信号通路,因此细胞开始了无节制的有丝分裂,形成了癌症,RSV 也使得研究人员发现了人类 癌症基因(oncogene)的存在。只有对癌症的认识深入到基因层面,所有看似矛盾的现象才会有统一的解释,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。说到这里,我又想起了国内流行的中西医之争,中医支持者总拿几千年历史来论证中医的合理性,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,诚然中医里有一些经验的东西可能对治疗疾病有用,但是为什么有用呢,到底是如何作用的,机理何在,中医能给的东西寥寥。相信西医,是相信科学的研究方法,并不是西医所产生的一切知识,因为这些知识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,可能并不正确,但是思想与方法是不会错的。中医如不能在科学的路上走下去,只会招来一帮骗子和混子为其摇旗呐喊。

作者在这本书里不仅讨论了一些偏学术的东西(癌症的致病原因,癌症的治疗等),也花了很多篇幅讲述同样重要的政治以及社会动员。尽管癌症很致命,有很多人患病,但是放在全美甚至全世界的范围,同样会淹没在喧嚣的世界,除了癌症病人以及他们的亲属朋友,并不能引起广泛的关注,因此也吸引不了资金支持,开展了不了大规模的研究。对于生活在象牙塔的科学家来说,这往往是他们所不熟悉的领域,如何与政府以及公众打交道,如何筹钱,也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在这方面,病理学家 Sidney Farber 与社会活动家 Mary Woodard Lasker 等人联手,创建了 The Jimmy Fund,通过一系列活动成功使癌症成为全美关注的疾病,推动了美国国会对癌症研究拨款的大幅度增加1。顺便说一句,Lasker 和她丈夫成立了 Lasker 基金会,每年颁发 「拉斯克奖」,该奖也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,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「青蒿素」于 2011 年曾获得「拉斯克基础医学奖」,2015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。

在抗击癌症的历史上,作者提到了两位华人,一位是 李敏求(以下引用摘自维基百科):

1956年在国立癌症研究所与Hertz一道,用叶酸拮抗剂的甲氨蝶呤成功治愈子宫膜绒毛癌 ,是历史上第一次用化疗治愈恶性实体肿瘤,标志着化疗由姑息治疗向治愈的过渡。作为 第一位用化疗成功治愈恶性实体肿瘤的医生,1972年与当年在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同事们共 16人分享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

另外一位是王振义,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,他的贡献在于(摘自维基):

首次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,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 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。

除此之外,华人在治疗癌症上的贡献乏善可陈。

一本好书应该激起人的兴趣去了解更多的知识,这本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。看了这本书,我对基因产生了兴趣,在 Youtube 上看了《DNA: the secret of life》,对基因科学产生了兴趣,这是以前学习生物时从来没有过的,以前接受的生物教育现在想想太糟糕了,枯燥,无聊。

同时,也觉得很悲哀,国内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一本科普书,向大众普及基本的癌症知识,癌症专家与普通人之间有一条鸿沟。目前缺乏高质量的科普,反而大量反科学,骗人、以讹传讹的东西横行网络,令人失望。


  1. 从 1957 年到 1967 年,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(Nationla Cancer Institute,简称 NCI)的经费,从 4800 万美元上升至 1.76 亿美元。 ↩︎

Related

茅海建 《天朝的崩溃》
··155 words·1 min
美国普罗米修斯--奥本海默传
··1111 words·6 mins
我的 2019 阅读清单
··25 words·1 min